廣西蛇產業轉型升級項目投資簽約儀式12日在南寧舉行,標志著廣西人工繁育蛇產業向民族醫藥、美容保健、日用化工等大健康產業轉型升級之路正式開啟。
據統計,廣西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有30個種類,以蛇類、竹鼠、蛙類為主。其中蛇類存欄量近2000萬條,占全國總量的70%;繁育單位(戶)逾1.4萬個,從業人員近3.7萬人。
今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明確未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全面禁止交易和食用以來,廣西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妥善處置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轉產轉型問題。
據介紹,廣西林業局協商自治區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處置與維穩工作專班成員單位并達成共識,積極推進人工繁育蛇產業向民族醫藥、美容保健、日用化工等大健康產業轉型升級,獲得健康產業、現代農業企業積極響應。
當天,廣西金圣堂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和廣西大張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分別與崇左市、欽州市、貴港市簽約,規劃建設3個集收儲、加工為一體的3個蛇產業園,同時,將在南寧市建設一個終端產品研發、精深加工與物流配送產業園。項目概算總投資50億元。
廣西林業局局長黃顯陽表示,廣西蛇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引導養蛇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鞏固扶貧攻堅成果,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和鄉村振興同步發展。廣西有關部門將全力支持項目建設,積極落實金融、稅收、貼息、用地、科技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為簽約企業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最優良的投資環境,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將廣西蛇產業打造成全國以壯瑤民族醫藥應用為特色和核心的大健康產業。
針對竹鼠養殖,廣西林業部門稱,在推動產業加工升級方面,竹鼠的前景仍不明朗。廣西一方面繼續推動竹鼠納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另一方面著手補償處置,盡量減少養殖戶損失,全力防止因棄養導致養殖動物死亡、逃逸和私自交易、非法宰殺食用等現象發生。